如何面對家屬離世

關顧者如何面對離逝哀傷

  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。死亡和喪親是人生必然體驗的經歷。理解和接受些事實,會使關顧者活得更豐盛。相反,抗拒接受或否認這些事實,會引來更多痛苦,生命亦會變得消極。

臨終或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歷程,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過程:

生理機體上──身體器官慢慢停止運作。
精神上和情感上──面對別離過程以及步向將來時,我們會產生各樣的情緒和反應。
我們摯愛的人死去
總有一天…我們自己的死亡是自然的,是生命的一部份。
死亡的兩種:

突然死亡(意外、自殺、病情急劇惡化)
預期性死亡(長期病患或百年歸老)
喪親人士常見的哀傷反應:

面容憔悴
精神恍惚
避開社交
情緒低落/不安
失眠早醒
身體消瘦
消極言語
非理性表現(如:突然大叫)
若無其事
感到失落
難於面對離逝的現象:

情緒低落
想離開
缺乏力量
失去信心
減少/抽離地接觸親友
認識哀傷是哀親的必然反應:

感情上捨不得
懷緬過去受過去事件觸動(傷心事)
懼怕死亡,擔心不幸會再次來臨到親友或自己上
覺得自己未能夠好好對待逝去者或責怪自己做得不足夠
不夠容量去承載別人的哀傷
面對離逝哀傷關顧者或配偶需要作出調較:

明白愛之深、痛之切,捨不得是正常,學習釋懷放手才有力量去愛身邊人
積極面對和檢討個人喪親經歷。曾否壓抑?傷口未愈?
澄清對死亡的誤解、減少對死亡的恐懼
擔心死的過程很痛/沒有尊嚴/累人?
與死者的一切永遠分離?
死後的生命?
接受自己不夠足,非「完全人」及能夠「未卜先知」
裝備自己及如有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及支持,如:專業輔導。
處理個人哀傷原則:

讓悲傷情緒自然抒發,不要壓抑
盡量向可信任的人傾訴
接受自己的有限,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
處理哀傷需要時間,但不一定能沖淡一切
也想想失喪事件的積極面,讓它成為你的力量,如懂得珍惜眼前人
給自己的空間安靜/接觸大自然
學習自我鬆弛,不要「事事上身」
抓住個人的依靠,重整生活
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幫助
喪親人士的需要:

傾訴
陪伴/安靜及哀傷的空間
實際支援(照顧、經濟困難、日常實務)
意見提供(如:殯葬及遺產安排)
如何關懷及支持喪親者:

聆聽
保密
靜默陪伴
利用身體語言
設身處地
實際支持(經濟上或資訊上)
尊重哀傷方式及步伐
溫柔慰問
鼓勵抒發情緒
特別日子關懷(尾七、忌辰、結婚周年紀念)
了解自己限制,如有需要作出適時轉介
切實地面對死亡,能夠幫助我們每個人:

對臨終的人們伸出援手。
幫助喪親者克服悲傷。
在情感上和實際上為自己作好準備。如:立遺囑、計劃葬禮及財政安排等。
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。
珍借我們還活著的親人。
在尊嚴和安寧中死去。